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

雨天的专栏:中国经济的拐点将在何时到来

  • 文学
  • 2025-02-16 12:27:03
  • 7

雨天的专栏:中国经济的拐点将在何时到来

当每月工资到账、每次点开股票软件、每年清算年终收入时,人们都比以往更渴望经济拐点的到来,那道难以琢磨的折线似乎愈加与中国人的幸福紧密相关,链接着一间独立的儿童房、一次期待已久的跨国旅行、一套父母喜爱但不舍得购买的家电......此文所探讨的经济拐点不是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瑾代表每一位合法纳税公民在经济社会的获得感,这看似虚渺的感觉背后,其实仍被有力的数据和事实支撑着。此文的目的即在拨开经济数据表面的迷雾,探索经济现象背后的真实。先浏览一下与经济周期相关的统计数据,会发现自1990至2024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三个典型阶段。一是1990至2000年间的稳健增长期,中国经济跨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转型的步伐,年均增长率在8%-10%之间;二是2000至2010年间的高速增长期,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真正迎来腾飞,年均增长率超10%,最高年份达14%;三是2010至2024年的结构调整期,由于外需发力、内需转型,虽房地产市场火爆一定程度弥补了出口外溢,但2010年10.6%增长率高点在2年后即滑落至8%,然后在接下来的12年缓慢下跌,平均每年是0.2%-0.3%的温和降幅,2024年GDP增长率已降至5%。从数据上不难解释我们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经济乏力的感受,因为这一年、下一年都没有比上一年收入更高、消费能力更强。但仅如此分析还不足够客观,需要进一步叠加通货膨胀率,第一阶段该比率高企,部分年份甚至超10%,这说明1990-2000年居民的财富增长有所缩水;第二阶段大部分年份在2%-5%左右,数值正常,说明2000-2010年经济增长对收入影响最优;第三阶段受经济经济政策、房地产调控影响,该指标波动率大,在2024年预估比率为0.2%,呈现通缩倾向,这说明经济刺激政策还有较大实施空间。拨开经济数据的迷雾,再探身进入近10年的真实。每个人都从自己与身边人中有所觉知:第一类是创业者,往往都是果敢的人,最懂其孤注一掷的只有资本,但近十年竟连资本都常常薄情、常常躲闪,让曾一往无前的创业者也不禁谨慎自问:“到底当初该不该入市?”,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设企业2780万家,较2018年峰值下降31%,而注销企业同比增加17%。更严峻的是,种子轮融资成功率从2018年的23%降至2023年的7%(清科研究中心),迫使62%的初创企业转向亲友借贷(中国青年创业调查报告);第二类是打工人,也经历着不一般的十年,要不体验过大裁员风波,要不经历工资不升反降的钝痛,要不毫无准备的加入了内卷大军,其实管理层也不愿面对,但凡有一点办法呢,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浪潮里的鱼,智联招聘监测显示,2023年白领岗位招聘薪资中位数同比下降2.3%,为近十年首次负增长。制造业更严峻:国家统计局2023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建筑行业日薪增速从2015年的9.8%降至2.1%,而平均日工作时间反而延长0.7小时;第三类是退休者,这些不再处理繁杂工作的老者往往最了解国家大事小情,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随时间沉淀的智慧促使他们不再提出更多养老需求,统计数据显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备付月数从2012年的18.6个月降至2023年的13.2个月(人社部),迫使28个省份启动养老金调剂制度。但医疗支出压力更甚:退休人员年均门诊次数从2015年的6.3次增至2023年的9.7次(医保局),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仍达27.7%(《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3》)。从创业者、打工人、退休者他们的视角,经济的拐点会怎样到来、何时到来?西方经济学常讲到一个故事,一个叫西西弗斯的人日复一日的推石上山,到山顶后石头会滚落下来,他就一而再的重复下去,永不停歇。这同样也是西方经济周期的写照,石头的快速滚落造成死伤无数,好的一面在较短的时间后触底反弹,进入上升轨道。中国则大为不同,在西西弗斯外还有一股叫作稳定和中和的力量,在这个社会被石头砸死的概率很低,石头是缓慢滚下山的,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完成下跌的反转。这也让我们更理解了从2012-2024GDP增长率的匀速下跌。那千呼万唤的拐点会在何时出现?我认为有两个先兆。第一个先兆是上市企业利润率的显著提升,因为它像一把能打开关键暗门的钥匙。第一道门打开投资额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从来只对高回报率青睐有加,利润率的增长将促进产业与资本的融合,是经济上升的强力推手。第二道门打开消费的繁荣,利润率的提升会拉动工资、分红的增长,在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促成人们自主的购买,至此三架马车中的“消费”又到位一辆。第三道门释放债务的重压,利润率的提升会一定程度降低企业过于激进的财务杠杆,同时利润相对利息的倍数上升也将极大减轻政府、商业、金融业的重担,回归轻装上阵。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5.8%,较2011年峰值下降4.3个百分点。结构分化严重:41个工业大类中,仅电气机械(8.7%)、汽车(6.9%)高于均值,而钢铁(0.9%)、建材(2.1%)持续承压。中国企业利润率将随着结构化转型、产业升级逐步迎来转机,当前中国GDP拉动更多体现为规模扩张而非质量提升,在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创新效率递减的三重约束下,企业利润率提升需要从"投资-产能"模式转向"创新-附加值"模式。数据显示,当研发强度突破3%、消费贡献率超过65%、产能利用率回升至78%以上时,经济增长正向循环才能重建。因此要高度关注这一指标,如果在按季度公布的数据中寻找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经济的东风已至!第二个先兆是楼市成交量的企稳提升,因为它是经济高速公路上的一条枢纽。上方连接财政收入,在积极的减税政策与谨慎的融资导向下,各地政府的财力已捉襟见肘,而集体向中央求助反而压缩人民福祉的空间,楼市的升温将有可能把地方政府推出水面。下方连接高净值人群,这类人是“28定律”的代表,楼市的变化将促进其资金流动,不要小看这一小部分人的资金,足够鼎沸整个经济。左侧连接房地产、建筑、能源等硬产业,楼市繁荣无疑将促进起发展,从而能进一步带动乡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右侧连接家电、家具、消费品等软产业,是唯一能解决困扰中国经济已久的内需乏力的良方。但楼市的低迷是不争的现实,2023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1.1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8.5%;24年全国新房销售面积9.7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3%,这还是在充分释放刺激政策后。不过转机似乎若隐若现,一是核心城市优质改善型住宅成交占比从2020年的18%升至2023年的35%(克而瑞数据),暗示需求端的品质升级动能;二是前文提到2024年通货膨胀率仅有0.2%,显示通缩迹象,再考虑经济下行,中国有可能在2025年加大货币宽松力度,市场上的资金总量变大,但不可能生产出等量的商品,这就意味着保值类的资产更受青睐,房屋是其中之一。因此要重点关注楼市成交量的上升趋势,有望成为一通百通的重要转折。中国经济的结构化转型助推着第二曲线的到来,正是大火熬煮、小火慢炖时,更需要全民的耐心与坚持。试问西西弗斯的石头是否已跌落山底,黎明之前的昏暗是否已难以为继,无论这深夜多么漫长,曙光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出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