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增量资金涌动,508家上市公司开年回购近两百亿

  • 职场
  • 2025-02-11 22:16:04
  • 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坪 深圳报道 2024年A股市场的回购热潮,一直延续到了2025年。

  2月10日晚间,新大陆(000997.SZ)、众兴菌业(维权)(002772.SZ)、理工能科(002322.SZ)、永和股份(605020.SH)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了最新的回购进展,其中新大陆、理工能科为首次回购。

  同时,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更新回购预案,如联创光电(600363.SH)、泰嘉股份(002843.SZ)、众合科技(000925.SZ)股东大会通过回购预案,分别拟回购不超1.5亿元、1613.5万元、1500万元。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A股市场已有508家企业实施了股份回购,期间回购总金额达到192.62亿元,其中贵州茅台(600519.SH)回购金额接近10亿元。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规模和家数远超2023年同期,这显示出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的热情高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2025年在政策的持续鼓励和引导下,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活动可能继续保持活跃态势。

  39家企业回购金额均过亿

  具体来看,今年实施的回购中,有39家企业回购过亿。

  回购金额最高的前十家企业分别是贵州茅台(600519.SH)、中国建筑(601668.SH)、京东方A(000725.SZ)、牧原股份(002714.SZ)、华懋科技(603306.SH)、东方雨虹(002271.SZ)、海康威视(002415.SZ)、辽港股份(601880.SH)、东阳光(600673.SH)、柳工(000528.SZ),回购金额分别为约10亿元、8.87亿元、约8.00亿元、7.50亿元、5.90亿元、5.70亿元、4.67亿元、3.12亿元、3.11亿元和3.05亿元。

  同期,776家次企业更新了回购方案及实施进展,其中329家次企业完成了回购,325家次企业已经实施,40家次企业的回购议案已获股东大会通过,76家次企业公布了董事会议案,另有6家次企业则尚处股东提议回购阶段。

  比如春节后,海南华铁(603300.SH)公告,公司董事、总经理胡丹锋提议公司以2亿元~3亿元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同时,随着市场持续回暖,部分公司还调高了回购股份价格。捷邦科技2月7日晚间公告,拟将回购股份价格上限由39.8元/股调整为95元/股,回购资金来源由“公司自有资金”调整为“公司自有资金和/或专项贷款资金”。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往年上市公司的回购用途多用于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近年来“注销式”回购明显增多。

  2024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2025年更新的回购方案中,404家次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占比为52%,150家次企业用于“注销”,占比为20%,是企业第二多的选择。

  2月10日,际华集团(601718.SH)公告称,公司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1亿元(含),不高于2亿元(含),回购的股份将全部予以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今年1月,光启技术(002625.SZ)召开会议变更部分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公司合计注销的回购股份数量为125.87万股,占注销前公司总股本的0.06%。

  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能够永久性减少公司的发行股本总量,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回购注销还可向市场传递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增长和盈利前景充满信心的强烈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促使股价更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增量资金涌动,508家上市公司开年回购近两百亿

  回购增持再贷款加快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积极回购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发布了增持公告。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合计有72家次上市公司披露了重要股东的增持计划,拟增持金额的上限合计73.55亿元。

  除了上市公司及股东的主动回报意识提升之外,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激发企业回购增持热情的重要原因。

  记者注意到,此次回购增持热潮中,有不少上市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资金是重要的资金来源。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晚,2025年以来,102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贷款合计约为156.82亿元。

  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Wind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合计已有356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披露了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的情况,贷款上限金额达到681.37亿元,其中股票回购再贷款254份,增持股份再贷款102份,涉及贷款上限金额分别为425.47亿元、255.90亿元。

  其中,合计有6家企业的回购/增持再贷款金额上限超过10亿元。再贷款金额最高的是牧原股份(002714.SZ),贷款金额不超过24亿元,海康威视紧随其后,为不超过17.5亿元,这两家企业的贷款均用于股份回购。

  增持再贷款中,中远海能(600026.SH)、东方盛虹(000301.SZ)、中国建筑(601668.SH)三家公司的股东增持贷款上限超过10亿元,分别达到13.58亿元、11.2亿元和10.8亿元。

  “政策支持解决了上市公司回购资金的难题,使回购更加可行和有效,而贷款的低利率和便利性进一步激发了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推动了回购市场的繁荣。”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为更好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央行还于去年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等政策工具。

增量资金涌动,508家上市公司开年回购近两百亿

有话要说...